从“高校任教”到“下海创业”,王瑜辉及其团队在商海里面临许多现实困难,历尽艰辛,总算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之路。“为了扩展业务,我曾经在企业的会议室外面等了三个多小时,就是为了推销我们的产品。”王瑜辉说,以前在高校可以在实验室里写学术论文、搞科研,如今干事业必须要扎进企业、了解其实际的需求,才能开拓市场。
在跑市场的过程中,王瑜辉发现了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产业化难题。“虽说我们的科研技术处于行业的尖端,但是制造型企业用不上,他们更愿意用‘洋产品’,这直接导致思谷智能遇上了市场开拓的瓶颈。”
不服输的王瑜辉在摸底市场后,发现了制造型企业在实际运用当中,感知产品往往容易受到机器的电机干扰、生产环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,导致精确性降低。于是,王瑜辉就拉着其团队不分昼夜地加班,克服了大量技术难题后,研发出在多个恶劣环境下仍然正常运行的感知产品。
在市场驱动背景下,思谷智能不仅获得了客户的认可,而且打破以感知产品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的国际垄断。在展厅里的场景试验里,摆放着思谷智能和国外某品牌的同类产品,打开通电开关,滑动仪器,与“洋货”相比,思谷智能监测的距离比其高出30%。
王瑜辉提到,以国内一知名家电企业为例子,思谷智能凭着稳定的技术、精准的精密度打败了德国的企业,赢得了该家电企业的订单。“我们的产品与洋货的技术指标相当,但是稳定性、可靠性、敏捷度更强一些。”
产学研协同为企业定制解决方案
在一台高速运转的高精钻攻机床里,有23把刀具在高频次使用,感知产品时时刻刻盯着刀具,并反馈给系统刀具的使用情况,系统会自动作出决策使用备刀,还可以通过分析芯片信息判断刀具剩余寿命,提前切换备刀,不仅减少了刀具的损耗,而且提高了机床运行的效率……这套“智能化换刀”方案正是思谷智能和劲胜智能共同设计、研发出来的,这条生产线上用了近30个传感器。
为了给企业个性化的服务,思谷智能派科研人员到企业车间中去。王瑜辉说,“自从与劲胜智能达成合作协议,我们的技术人员就一直在这里,与企业一起研发磨合。”
在磨合的过程中,思谷智能的技术人员说:“通过大数据采集,我们为劲胜智能提供定制化方案,通过感知系统提前决策,若刀具使用到临界寿命的时候,系统会作出预警并做出‘补刀’的方案。”
另一家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凯格精密也是思谷智能的合作伙伴,思谷智能针对其需求为其定制“视觉检测”系统解决方案。谈到与凯格精密的合作,王瑜辉说:“凯格精密以前沿用的是国外的检测设备,由于标准化生产,洋货拥有固定的效率和速度。而凯格精密产能的扩大需要速度更快且能保持稳定工作的检测工具。于是,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解决方案,与以前相比,如今该检测设备精密度3点定位变成1点定位,定位时间缩短到15微秒。”
王瑜辉说:“我们为凯格精密定制的设备,不仅在速度上更快、更高效,而且可以稳定使用,因此深受上下游客户的青睐。”
此外,思谷智能也为智能手机的龙头企业华为公司提供“物流供应链收货系统解决方案”。王瑜辉谈到:“由于是行业中的巨无霸,每天往来华为的供货商、经销商都很多,而收货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。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,华为公司与思谷智能合作,通过感知系统解决方案,完成自动收货、清点、进仓等动作,不仅大量节约了成本,而且提高了效率。”
劲胜精密、凯格精密是思谷智能到车间为企业定制感知系统解决方案,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缩影。8年时间里,思谷智能扎根在东莞,深入到企业车间里,为企业量身定制各种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,推动东莞服务型制造迈向更高的阶梯。
筹划建立高端智能装备实验室
像卡通纸一样轻盈柔软的显示屏、柔性可弯曲的表皮传感器……“柔性电子产品”是下一代发展趋势,思谷智能正在研发柔性电子产品的智能装备,目前已经掌握相关技术,并获得日内瓦国际金奖,思谷智能目前也是国内首个研发出柔性电子产品装备的企业。
据悉,思谷智能已申请新引进“柔性电子制造与应用创新团队”,搭建柔性电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广东省产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。
“我们一定要走在行业的前沿,走在企业的前面,通过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企业的发展。这样我们才能稳保市场的占有率,掌握行业的话语权。”王瑜辉说。
来莞创业,思谷智能在莞扎根8年时间,凭借着高新技术和钻研的韧劲,从一开始迅速在智能制造行业崭露头角,到如今成长为国内该行业的领军企业。思谷智能始终肩负着将智能制造产业化的使命。
眼下,思谷智能计划从单一的感知产品、系统解决方案,向高端智能装备研发生产迈进,如今在松山湖筹划盖一座高端智能装备实验室。“中国智造不是单一的核心零部件的销量或者技术的更新换代,而是所有核心零部件的集成的智能装备研发生产,是一种自动化、智能化的生产模式,我们计划在10年内实现高端装备产业链国产化。”
为了引领行业的发展,思谷智能非常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。如今,思谷智能拥有中科院院士2名,并且还有“国家千人计划”、“973首席”、国家“杰青”等高层次人才,是广东省国际创新团队和市领军人才团队产业化基地。
王瑜辉说,目前公司人员规模约60人,2016年营业收入7440万元,2017年预计营业收入1.2亿元,人均产值近200万元。“未来我们打算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,为思谷智能未来的发展布局。”
策划:江强
统筹:靳延明
撰文:南方日报记者 叶永茵